第十五章 盲人追凶

就在李小龙拼命想让好莱坞投拍有史以来第一部功夫电影时,他意外地遭遇了来自东海岸的竞争。与其竞争的是一位年轻、努力的犹太喜剧作家,名叫埃德·斯皮尔曼(Ed Spielman)。他来自布鲁克林,这是一个与功夫不沾边儿的地方。埃德·斯皮尔曼会创作一些搞笑的段子卖给菲利斯·狄勒(Phyllis Diller)和约翰尼·卡森(Johnny Carson)。但自从他十几岁时观看了黑泽明拍摄的经典影片《七武士》(1956年)之后,立即疯狂地迷上了亚洲文化。当李小龙在华盛顿大学攻读哲学时,埃德·斯皮尔曼是布鲁克林学院中文系的五名学生之一。他选择学习日本空手道作为自己的课外活动,毕业后又学习了中国功夫。

持续痴迷黑泽明的埃德·斯皮尔曼决定撰写一部关于宫本武藏的电影剧本。宫本武藏是日本最著名的武士。在初稿中,宫本武藏去中国的少林寺,与一位教他功夫的和尚成为挚友。1967年的某一天,埃德·斯皮尔曼把这个故事交给了他的喜剧创作搭档、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的霍华德·弗里德兰德(Howard Friedlander)。

“这个和尚的故事刚好引起了我的共鸣,我非常喜欢这个角色。”霍华德·弗里德兰德说,“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转身对埃德说,‘这是一部西部片。’他很诧异,我再次强调,‘这应该是一部西部片,把少林和尚带到西方去。’他很吃惊,但立刻反应过来,他意识到我说的是对的。”[673]他们一起跑去霍华德·弗里德兰德的公寓,开始撰写故事大纲。埃德·斯皮尔曼提议把故事的主人公金贵祥( Kwai Chang Caine)定位成一个欧亚混血儿:“金贵祥的角色设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以我为原型的,就好像杰瑞·西格尔(Jerry Siegel)和乔·舒斯特(Joe Shuste)共同打造的《超人》(Superman)一样。正因为把他定位成欧亚混血儿,所以才能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674]当剧本最终定稿时,他们把这个项目命名为《龙行虎穴》(The Way of the Tiger,The Sign of the Dragon)

1969年,埃德·斯皮尔曼和霍华德·弗里德兰德把他们的喜剧作品打包递交给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经纪公司年轻的代理人彼得·兰姆派克(Peter Lampack)。在递交的作品中,埃德·斯皮尔曼偷偷放入了他们此前写好的少林和尚的剧本大纲:一位身为欧亚混血儿的少林和尚于19世纪80年代在美国西部闯荡,以崇尚和平的东方哲学来行侠仗义。如果某些西部牛仔不听说教,他就会用拳头好好教训他们一顿。“坦率地说,我并不认为这里面的喜剧元素有多么出色,”彼得·兰姆派克回忆道,“不过我对他们讲述的那个少林和尚的故事很感兴趣,尤其是他欧亚混血儿的身份,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彼得·兰姆派克有着多数年轻人的热情,他试图在威廉·莫里斯经纪公司内部推介这个项目,但失败了,没人对此感兴趣。他毫不气馁,把它拿出来向好莱坞的影视公司及独立制片人进行推销,并介绍这是一部詹姆斯·米契纳(James Michener)式的故事,充满了异国情调,而这正是美国观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我被拒绝了50次,”彼得·兰姆派克说,“可能是我太年轻、太理想主义了,完全没意识到以混血儿为主人公的题材并不在大多数影视公司会考虑投拍的制作清单上。因为二战结束后的美国,以及之后的几十年里,存在着一种巨大的偏见——一种反东方的情绪,即便不是公开的,起码私底下也存在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675]

唯一对该项目感兴趣的人是华纳兄弟公司41岁的高管弗雷德·温特劳布(Fred Weintraub)。[676]他曾是格林尼治村(Greenwich Village)痛苦终点夜总会(Bitter End)的老板,与泰德·阿什利交往甚密。[677]当泰德·阿什利被华纳兄弟聘用,意图重振昔日辉煌时,他让弗雷德·温特劳布负责一个发展基金,专门用来发掘反主流文化类的、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影视项目,比如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在1969年推出的《逍遥骑士》。弗雷德·温特劳布上任后,推进的第一个项目是投资100万美元拍摄了一部纽约北部的音乐节纪录片。这部于1970年3月26日上映的名为《胡士托疯狂实录》的影片票房大卖,使华纳兄弟走出了破产危机。[678]

他下一个计划推进的项目就是埃德·斯皮尔曼和霍华德·弗里德兰德的《龙行虎穴》。“我喜欢这个创意,并给了他们大约3800美元,让他们进一步完善剧本。”弗雷德·温特劳布回忆道。[679]埃德·斯皮尔曼和霍华德·弗里德兰德于1970年4月30日递交了完整的剧本,弗雷德·温特劳布看后,立刻同意开拍:“现在我必须让华纳兄弟把它买下来,因为他们一直想做一部西部片。”

在去往洛杉矶的途中,他决定好好研究一下该剧本的原始素材,此时剧本的名称已经由起初冗长的标题换成了一个几乎没有美国人听过的中文单词:《功夫》(Kung Fu)。他窝在华纳兄弟公司的片源库中,观看了“许多在亚洲越来越受欢迎,但迄今为止在美国还很少见的华语功夫片(chop-socky)[680]”。尽管对此类电影的表现方式并没有太大兴趣,但弗雷德·温特劳布觉得这种类型在美国是有潜力可挖的。“很大程度上,这类电影都是一团糟——故事冗长,不知所云,粗制滥造,再加上平淡乏味、配音糟糕的对白。不过在每部电影的最后十分钟,通常会安排一场打戏。一位身穿白衣、英勇无畏的武术高手应战一群黑衣反派,并用闪电般的踢打夹杂着各种空翻将他们全部击败——这一打斗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弗雷德·温特劳布跟老朋友塞·温特劳布(两人没有血缘关系)见面并分享了他对于功夫片在美国市场发展的看法。塞·温特劳布此前通过制作《泰山》相关的影视剧赚了一大笔钱,他也是李小龙的私教弟子之一。他向弗雷德提议,必须去见见他那位年轻的中国师父。“我第一次与李小龙当面接触时,可能说是胸部对着脸部更准确一些,因为我身高一米八八,比眼前这位一米七零的武术家兼演员要足足高出一头。”弗雷德·温特劳布回忆道,“我见到李小龙时,并没有看过他任何一部影视剧作品。对我来说,他只是一位清新俊朗、谈吐得体的年轻人,他对自己的技艺(是武术,而不是演戏)非常在行,他急于想要把它运用到电影当中。”

跟李小龙聊过之后,弗雷德·温特劳布意识到,他找到了最适合出演欧亚混血儿功夫大师金贵祥的人选。此前,他们有几个考虑的备选名单。埃德·斯皮尔曼想要邀请詹姆斯·柯本来出演:“他走路很有大师的样子,同时他也擅长塑造角色。我觉得他很适合这个角色。”[681]但这是弗雷德·温特劳布负责的项目,他想要李小龙来演。“我们谈了很多。”弗雷德·温特劳布说道。[682]

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个项目马上就要开始制作,“他们准备带我们去墨西哥杜兰戈州(Durango)选景,在那里拍摄西部景色,”霍华德·弗里德兰德说,“中国景色拟定在中国台湾地区拍。”然而到了1970年3月1日,华纳兄弟电影公司高层变动,理查德·扎努克(Richard Zanuck)和他的搭档大卫·布朗(David Brown)出任公司高管。与所有好莱坞影视公司的人员变动一样,继任者上台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与之竞争的同事们所负责的项目砍掉,以免项目成功后,把功劳再算回到他们身上。“扎努克和布朗上任后,立即取消了这个项目,”霍华德·弗里德兰德说,“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点。”[683]尽管弗雷德·温特劳布在《胡士托疯狂实录》的项目上取得了成功,但还是没能挽救《功夫》被取消的命运。他一直上诉到公司最高层,但“就连我最好的朋友、时任公司总裁的泰德·阿什利也投了反对意见,拒绝拍摄这部电影。当时人们普遍的共识是公众不会愿意接受一个中国人来担任主角”。在种族主义的痛击之下,《功夫》项目被束之高阁,很多有前途的项目都会被如此处理,持续折磨着还抱有希望和梦想的项目主创人员。

《功夫》项目被取消后,弗雷德·温特劳布开始为李小龙寻找下一个项目,他认为李小龙是一位特殊的天才。这时,一部名为《凯尔西》(Kelsey)的电影项目引起了他的注意。[684]“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在北达科他州(North Dakota)有一个名叫曼丹(Mandan)的部落,他们有着蓝色的眼眸,并且其中一部分看上去很像中国人,”弗雷德·温特劳布说,“我总是在试着寻找一些能适合李小龙的角色。我跟疯了一样。”[685]

故事背景设定在1792年,讲述了一位身型高大、粗犷的捕猎者凯尔西在达科他地区寻找一条隐藏的道路,传说这条道路会穿越曼丹人的领地。在第一幕中,凯尔西被竞争对手法裔加拿大人卢梭(Rousseau)出卖遗弃,濒临死亡。他在跌跌撞撞中回到了贸易站,招募了一位老战友伍迪(Woody)和一位中国雇佣兵李(Lee)来追捕卢梭。第二幕,他们发现了曼丹人,与曼丹勇士们进行了几场公开挑战赛,并与几位蓝眼睛的印第安人一起过冬。到了第三幕,凯尔西、伍迪和李找到了卢梭,并与他和他的那些亡命之徒展开对决。最后,到了反主流文化的转折点,三位主角拒绝再回到贸易站,转而选择留下与曼丹人一起生活。[686]

1973年上映的《龙争虎斗》的主要素材便是来自《凯尔西》。在《凯尔西》中,李是中国人,凯尔西是白人,凯尔西的老战友伍迪是黑人。“在我的脑海中,这位黑人战友是演员伍迪·斯特罗德(Woody Strode)的形象。”弗雷德·温特劳布说道。[687]《龙争虎斗》的三位主角也分别是白人(鲁柏 Roper)、黑人(威廉姆斯 Williams)和黄皮肤的中国人(李Lee,与《凯尔西》中的角色同名)。三个人的人物关系也是一样的。在《龙争虎斗》中,鲁柏和威廉姆斯是老朋友了,而李是他们刚刚认识的武术高手。

两者不同的是戏份安排方面有些不一样。在《凯尔西》中,李的台词只有13句,伍迪是31句,主演凯尔西的台词高达115句。李在该片中不仅算不上主演,甚至连配角都算不上。身为“武术专家”的李,第一场戏是给凯尔西端茶。换句话说,李的身份等同于加藤——一个沉默寡言的功夫专家兼白人主角的亚洲仆人。弗雷德·温特劳布相信李小龙的才华,但他仍然不认为一位中国演员可以在好莱坞电影中扮演主角。

最后,这些都无关紧要了。1971年3月26日,弗雷德·温特劳布将《凯尔西》的剧本提交给华纳兄弟的负责人,他们对此提出了大量的修改意见。4月28日,弗雷德·温特劳布又提交了第二稿。尽管做出了调整,《凯尔西》还是很快被否决了。对华纳兄弟来说,这太不合乎常理了。“天哪,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弗雷德·温特劳布对此感到不解。

当《凯尔西》、《功夫》以及最令人伤心的《无音笛》连遭失败之后,李小龙对好莱坞的幻想破灭了,完全失去信心。他感到无助,无法再掌控自己的命运。“他开始相信我们此前一直跟他讲的话,‘你永远无法成为一位超级巨星’。”斯特林·西利芬特说,“你永远都会处于‘李小龙,且等着吧,我们会帮你做些事情的’。”[688]有一天,李小龙抓着他6岁的儿子李国豪,警告他永远不要去做演员:“等你长大了,你要成为好莱坞最大的制片人,你要去掌握足够的话语权,你去决定谁可以成为明星,谁不能成为明星。没有人再来警告你,因为你是中国人,所以你不能做男主角。”[689]

看到自己的师父一再受挫,担心他可能会因此放弃好莱坞,斯特林·西利芬特想出一个新策略:先把李小龙打造成电视明星。“我想如果我们为他量身定制一部电视剧,他就有可能由此而大火,然后才会有机会接拍电影。”[690]当派拉蒙影业公司电视部的负责人汤姆·特南鲍姆(Tom Tannenbaum)聘请斯特林·西利芬特改编巴纳·肯德瑞克(Baynard Kendrick)关于邓肯·麦克莱恩(Duncan Maclain)的悬疑小说时,正好让这个计划有机会实施。[691]邓肯·麦克莱恩是一位盲人私家侦探,常带着他的德国导盲犬,在家人和助手的帮助下侦破案件。该项目后来更名为《盲人追凶》(Longstreet),原计划首集时长两小时,以电视电影的方式在美国广播公司每周电影栏目试播,如果观众反应热烈,就将其改编成一部连续剧。[692]

李小龙后来就该剧最初概念的独创性有过一番自己的看法,他跟水户上原讲:“《盲人追凶》的概念间接来自我。我一直在想,总有一天我要拍摄一部电影,在里面饰演一位盲人武士。我曾多次向西利芬特提到过这个概念,这就是为什么他会用盲人侦探作为该剧主角的原因。我的灵感来自日本电影《盲侠座头市》(Zatoichi: The Blind Swordsman)。”[693]

斯特林·西利芬特安排李小龙和汤姆·特南鲍姆在1970年9月30日共进午餐。很显然,李小龙将汤姆·特南鲍姆搞定了。四天后,他在自己的记事簿中写道:即将开拍电视剧。

然而,斯特林·西利芬特并没有试图让李小龙成为《盲人追凶》的主演,尽管他对原始剧本有很大的自主改编权——最终开拍的电视剧与原著小说之间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主人公迈克·朗斯特里特是位盲人侦探——但西利芬特并没有把迈克·朗斯特里特改编成一位失明的中国武士。他甚至没有让李小龙出现在试播版本的电视电影内。与《无音笛》一样,西利芬特认为李小龙还没有做好出演主角的准备。就其个人而言,李小龙拥有成为一名明星的天赋与魅力,但这种个人魅力并没能在银幕上表现出来。他饰演的加藤在演技方面并不出彩,他在《丑闻喋血》中的表演更是呆板生硬。李小龙需要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而且作为一名演员,他需要深入提升自己的演技。他需要一场突破性的表演。

1971年2月23日,《盲人追凶》试播版播出之后,汤姆·特南鲍姆立刻决定要赶在1971年9月16日正式首播之前拍摄完成四集。身为执行制片人的斯特林·西利芬特决定把第三集让给李小龙,让他在这一集里尽情地表现自己以及展示自己的武术理念。他甚至将这一集命名为《截拳载道》(The Way of the Intercepting Fist)——这是截拳道的英文解释。他的目的是尽最大可能去展示李小龙的才华,希望能以此为名片来帮助他去争取自己主演电视剧的机会。

斯特林·西利芬特的策略简单明了:他让李小龙夫子自道,本色出演。

在李小龙的帮助下,西利芬特塑造了李宗这个人物,他既是亚洲古董商,同时也是位功夫高手。李宗在片中要教迈克·朗斯特里特(Mike Longstreet)功夫,迈克一角由詹姆斯·弗朗西斯(James Franciscus)饰演。

在《截拳载道》一集的开场部分,盲人侦探迈克·朗斯特里特遭遇了三名码头工人的袭击,他们想要阻止他调查他们在新奥尔良港口( New Orleans port)的盗窃事件。李小龙饰演的李宗突然出面施以援手,用功夫中的击打和旋后踢打跑了三名暴徒。

“你对他们做了什么?”迈克·朗斯特里特问道。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李宗回答道。

“你是谁?”

“李,李宗。”李小龙效仿詹姆斯·邦德的语气说道,并拍了拍迈克·朗斯特里特,“祝你一切顺利。”

当迈克·朗斯特里特邀请李宗教授他这种古老的踢打艺术时,李宗拒绝了。

“为了品尝到你的茶,我愿意清空自己的杯子。”迈克·朗斯特里特恳求道。

“你开放的心态很酷,但这并不能改变什么。我不相信系统,也不相信方法,朗斯特里特先生。没有系统,没有方法,有什么可教的呢?”

斯特林·西利芬特在写这一集时显然非常开心,因为他可以融入角色,以朗斯特里特之口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正如他后来所说的:“我所做的只是把小龙教给我的许多东西写进剧本里。”[694]在经历了许多堂非常昂贵的私人课程之后,斯特林·西利芬特一定很高兴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支付的私教课程费用全部抵销掉。[695]

迈克·朗斯特里特在上第一堂课时,李宗拿出一个踢击用的盾形靶,让他试着去踢。然后,李宗把盾形靶交给迈克·朗斯特里特。“当我把重心放进去的时候,我希望你能感觉到其中的不同。”说着,李宗一脚把迈克·朗斯特里特连人带靶踢出去一米多远,其惯性让他撞到身后的椅子上,摔了个四脚朝天。

迈克·朗斯特里特的朋友杜克·佩奇(Duke Paige)在一旁见证了整个过程,饰演杜克·佩奇的是彼得·马克·里奇曼(Peter Mark Richman),他走上前以怀疑的语气问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接下来,李宗几乎毫不掩饰地对截拳道进行了广告宣传:“在粤语中,截拳道是指拦截拳头的方法。来吧,你可以用任何方式来打我。”李宗说完,照着杜克·佩奇的膝盖就是一记侧踢,阻止了对方的靠近。“要想打到我,你必须向我靠近。这就给我一个机会,可以拦截你的攻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会使用我最长的攻击武器,侧踢,攻击距离最近的目标——你的膝盖。这就如同拳击中的左刺拳,不过它的杀伤力要比刺拳大得多。”

李小龙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简而言之,他是整场戏的焦点,十足的明星风范。李小龙不是一位能够塑造不同角色的方法派演员,相反,他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好莱坞男主角的演法,他可以让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影子。“我是一个有个性的人,我饰演的每个角色都多多少少带有一点这种个性,”李小龙后来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说道,“我认为之所以能够把《盲人追凶》中的角色塑造得非常成功,是因为我扮演的是李小龙,我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696]他对另一位采访者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当我第一次进入好莱坞,拍摄《青蜂侠》时,我环顾四周,看到很多人。可当我回看自己时,我发现我是那里唯一的机器人,因为我不是在做自己。”[697]

在这一集的其他几场戏中,斯特林·西利芬特经常会借迈克·朗斯特里特之口说一些李小龙日常生活中最喜欢说的话。比如,经过一番努力,迈克·朗斯特里特终于可以像样地踢出一腿,李宗会大声地给予赞许:“太棒了!现在你感觉怎么样?”“好像不是我踢的,是它自己踢出去的。”迈克·朗斯特里特用李小龙生活中的话进行了回复。后来拍摄《龙争虎斗》时,李小龙把这句话的意思又重申了一遍:“当我在觉得有利的时候,用不着我思考,它自然就把对方击倒了。”

随着训练的深入,迈克·朗斯特里特的信心与日俱增,他决定向那天袭击他的码头工人发出挑战。他走到他们所在的海滨酒吧,向他们下了战书:“一周后的今天,中午12点整,我会在六号码头等你们,我要亲自把你们踢到河里。”

李宗反对迈克·朗斯特里特将他的艺术用于发起暴力,并拒绝继续给他上课。“你是个好斗的人,朗斯特里特先生。除非你学会平静下来,否则你永远也无法听到外面世界的声音。”

朗斯特里特想要继续训练下去,为自己辩解道:“李,我想让你知道我不仅仅只是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有几次,你在教我时,我能明显体会到身心一致的感觉。而且,有趣的是,在武术之外、格斗之外,我能感到一些平静,就好像对手消失了的感觉,几乎就像我去了解截拳道,只要简单了解就够了,掌握它,但永远不会有机会用到它。”

“你总会说一些漂亮话吗?”李宗以开玩笑的语气回应道,最终同意他可以为这场与码头工人的挑战进行准备了。

随着约战日期的临近,朗斯特里特拼命地想把本该用多年时间掌握的自卫训练内容压缩到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当他抱怨有太多东西记不住时,李宗说出了李小龙影视生涯中最著名的一句台词:“如果你要试图记住这些,你就输了。清空你的思绪。无形无式,像水一样。你将水倒入杯中,它就变成了杯子的形状;你将水倒入茶壶,它就变成了茶壶的形状。水可以流动,可以渗透,可以滴落,也可以冲击!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多年来,这段台词中最后那句“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已经成为每位李小龙影迷最喜欢的一句话——也变成了李小龙的名言。《盲人追凶》播出后,李小龙接受了加拿大顶级电视记者皮埃尔·伯顿(Pierre Berton)的电视专访。由于这是李小龙唯一现存可见的电视专访,所以每一部李小龙纪录片都会从中截取一些片段使用。采访过程中,皮埃尔·伯顿问李小龙:“你还记得斯特林·西利芬特写的那些关键性的台词吗?其中有几句对白表达了你的哲学,我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698]李小龙回答说:“哦,我记得,我当时说,‘清空你的思绪。无形无式,像水一样。你将水倒入杯中,它就变成了杯子的形状;你将水倒入茶壶,它就变成了茶壶的形状。水可以流动,可以渗透,可以滴落,也可以冲击!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就这些,你明白吗?”自那时起,每一部李小龙纪录片都选用了李小龙说台词的这部分,删去了皮埃尔·伯顿引导式的提问。就好像他是一位深谙佛法的禅师,而不是一位正在背诵台词的演员,这几句台词出自奥斯卡获奖编剧之手。

在最后的训练镜头中,也就是挑战赛的前一天晚上,李宗告诉朗斯特里特,除非他能改变态度,否则他永远都没准备好:“与其他人一样,你想学习获胜的方法,却不敢承认失败。接受失败,学会面对死亡,你才能真正从中解脱出来。所以,当明天到来时,你必须去掉一心求胜的念头,去学习死亡的艺术。”

这场戏是斯特林·西利芬特根据他和李小龙一次私人训练的经历改编的。据他回忆:“李小龙让我每天跑五公里。[699]有一天早上,他跟我说,我们今天跑八公里。我说,‘小龙,我跑不了八公里。我年纪比你大很多,我身体会受不了的。’他说,‘我们先跑五公里,然后放慢速度,走两公里,你可以的。’我说,‘好吧,这样可以,我去跑。’当我们跑完五公里,进入六公里时,我还能勉强坚持三四分钟,之后就真的不行了,筋疲力尽。我非常累,心跳加速,我走不动了,所以我对他说,‘小龙,如果我再跑下去的话,我很可能会心脏病发作,死掉的。’说话时,我们还在不停地跑着。他说,‘那就去死吧!’我气坏了,一赌气,跑完了八公里。”

与《丑闻喋血》一样,李小龙在这部《盲人追凶》中也担任了动作指导。“李小龙是我们的顾问,他会建议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彼得·马克·里奇曼说,“他在片场并不是什么都不干,恰恰相反,他总是在不停地锻炼。”[700]

1971年6月21日至7月1日,拍摄这一集期间,李小龙每日安排训练课程,指导整个剧组练习截拳道。[701]“《盲人追凶》开拍时,李小龙在隔壁教空手道。所有演员都跟着他练。他的身材棒极了,他的课程非常受大家的欢迎。他会把两条腿劈开,分别放在两张桌子上,下面悬空,然后做出各种不可思议的动作。”在该剧中出演科里中士(Sergeant Cory)的演员小路易斯·格塞特 (Louis Gossett Jr.)回忆道。[702](在一部电视剧中,同时由华裔美国人和非洲裔美国人分别出演重要角色,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以至于在《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中,专门提到这一点:中国佬的角色给人一种很灵巧的感觉,充满了异国风情……[703]小路易斯·格塞特饰演的警探,是位黑人。)詹姆斯·弗朗西斯非常感激李小龙对他的教导:“李小龙教给我足够多的基本功,让我看上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真的没有,但……”[704]

为了与片中角色保持一致,李小龙不仅给演员们身体上的训练,还提供哲学课程。在片中饰演迈克·朗斯特里特助手妮基·贝尔(Nikki Bell)的演员玛琳·麦森(Marlyn Mason)回忆起李小龙的智慧,深情地说道:“他是我最敬爱的人,他用三个单词改变了我的生活。他对我说,‘什么也别说,认真听着,好好想想。’我立即恭恭敬敬地听着。他说,‘What is’(是什么),is(是)。”我想,‘这很简单啊,’但我没作声。我开始认真思考他说的话,我认为我没有一天不想他,因为这真的改变了我的生活。”[705]

彼得·马克·里奇曼对此没什么印象。当他被问及李小龙在剧中试图传达什么信息时,他的回答是:“那简直是胡说八道。编剧斯特林·西利芬特出的主意,他认为李小龙是一位精通东方哲学思想的人。”[706]彼得·马克·里奇曼和玛琳·麦森截然不同的反应,恰恰说明了大众对于李小龙的思想在理解上存在着分歧。一些人觉得他很深刻,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只不过是个自我营销的噱头。完全有可能两者兼而有之。李小龙对待哲学的态度非常认真,但对于像他这样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人来说,他很可能意识到了东方哲学给他个人塑造形象方面带来的好处,尤其是在披头士乐队远赴印度学习体验冥想的时代。

演员之间互相搭戏时,最重要的能力是懂得倾听并能适时地做出反应。在《盲人追凶》中,李小龙显然还是不具备这种能力。每当他出现在其他演员正在交谈的场景中,而他又不是摄影机的焦点时,他看上去就会显得很不自在。不过,拍摄截拳道训练的戏份时,他变成了主角,所有人和场景都围绕他来进行,他掌控了全场,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你甚至不能把目光从他身上移开。这就是角色演员和明星之间的区别。《盲人追凶》是李小龙表演方面的突破之作,从那一刻起,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为一名演员要朝哪个方向努力。他还有许多戏要拍,但只有当李小龙扮演“李小龙”时才是最激动人心的。

身为幕后推手的斯特林·西利芬特看到自己师父在银幕上的表现同他在现实生活中一样迷人时,终于露出了欣慰的表情,正是这一点牵引着他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他计划用这一集作为敲门砖,顺势推进由李小龙担任主演的电视剧。派拉蒙公司内部对这一市场反应非常满意。1971年7月10日,李小龙写信给自己的好友,分享了这一好消息:“刚刚完成《盲人追凶》的拍摄——9月份一定要看。我在里面演得不错。事实上,派拉蒙电影公司电视部门的主管汤姆·特南鲍姆刚刚跟我联系了,他准备为我量身定制一部电视剧。此外,他希望我能在派拉蒙出品的《盲人追凶》中以循环角色(recurring character)的身份继续出演。这一切来得太快了,我都不太敢相信——一定是干得不错吧!好啦,就说到这儿吧,我只能说,事情正朝着对我有利的方向发展。”[7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