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秘密立储:雍正朝的后夺嫡时代 06

四阿哥弘历:夺嫡时代的最终结局——弘晳逆案

正如前文我们所说的,乾隆的政治手腕与策略,都是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磨炼出来的。在他成为我们脑海中浮现的那个大权在握、玩弄各方大臣于股掌之中的政治强人前,在他成为真正的乾隆大帝之前,他一路披荆斩棘,走了很长的路。

而打通帝王心术的第一关,就是乾隆执政以来所面临的第一次政治斗争。他斗争的对象既不是朝中的大臣,也不是地方的乡绅,而是他那些爱新觉罗家族的亲戚,宗室王公们。

那么,在继位之初标榜着要“宽仁治国”,要“敦睦一本,加恩九族”(《清高宗实录》卷一〇六,乾隆四年十二月初六日)的乾隆,为什么会掀起大狱狂潮,打击宗室呢?这就关乎乾隆朝初期最大的一场宗室政治风波——“弘晳逆案”。也正是这场“弘晳逆案”,为波及了三朝的“九子夺嫡”画上了真正的句号。

一、“命中注恨”的堂兄

故事的一开始,我们得先认识一下这位相对冷门的人物——爱新觉罗·弘晳。

弘晳出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是当时的康熙朝太子老二胤礽的儿子,他比乾隆大了17岁,算是乾隆的堂兄。在某种程度上,弘晳是一个被命运逼疯了的人。

首先,弘晳的童年对任何一个皇孙而言,几乎是满分的开局。

第一,他有一个好爹。弘晳的父亲胤礽是太子,是当时公认的下一任皇帝,在康熙朝的夺嫡斗争中,一度拥有着绝对的领先地位。

第二,命好。弘晳虽然在排行上是胤礽的二儿子,但命运无常,胤礽的大儿子、四儿子、五儿子,不是童年夭折,就是少年早丧,一个都没活成,全死了。而排在后面的那些儿子,岁数又太小。因此,弘晳从一出生没多久,就成了胤礽唯一的继承人。

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弘晳得到了爷爷的关注。我们别看乾隆说自己小时候和康熙的关系是:

见即惊爱,……亲授书课,教牖有加。(《清高宗实录》卷一,雍正十三年八月)

乾隆说康熙一见到他就喜欢得不得了。但事实上,弘晳才是那个康熙最喜欢的孙子。乾隆和康熙一共就相处过8个月,但弘晳却是从小就子凭父贵,被康熙亲自抚育。从这点来看,他俩完全不是一个段位。

即便因为“章总”的“心胸开阔”导致我们今天在清朝的官方文献上已经看不到任何关于康熙与弘晳祖孙关系的相关记载了,但我们仍然能从其他地方捕捉到康熙对弘晳独特的疼爱。

一个典型的证据就是,朝鲜方面针对康熙晚年间不再册立太子的政局,曾有过这样的猜测:

或云太子之子甚贤,故不忍立他子。

意思是说,在胤礽的太子之位被废后,康熙之所以晚年不立太子,很可能是因为他太喜欢弘晳了。前文我们也提到过,康熙晚年不立太子主要还是为了避免引发新的夺嫡之争。但是这种传言的出现,至少证明了当时在朝鲜人的消息源和判断中,康熙是非常喜欢弘晳的,以至于喜欢到了足以影响继承人归属的程度。

我们站在幼年弘晳的立场上便知:爷爷康熙是现任皇帝,父亲太子胤礽是下任皇帝,且父祖两代人都很喜欢他。在这种环境下,不管把谁放在弘晳那个位置上,都会默认自己就是将来的皇上。

但也就是这种“我一定能当皇帝”的执念,把弘晳给害了。

先是从弘晳15岁到19岁,他眼睁睁看着父亲胤礽的太子之位两次被废,最后一家人都惨遭圈禁,弘晳直接从热炕头掉进了冰窟窿。可弘晳放弃了自己当皇帝的执念了吗?不但没有,他反而更加昏了头。证据就是,在康熙朝内务府的满文档案中,记载了一起非常离奇的宫廷案件。

康熙五十五年(1716)十一月,被圈禁在咸安宫里的弘晳居然穿过层层封锁,找到了一个太监传话,让内务府的工匠华色 为他偷偷打造了一件御用的珐琅火链。一方面,这是绝对的僭越之举;另一方面,这也暴露出弘晳的脑子此时已经相当不清醒了。因为打造这样一件敏感的物件,除了摆在家里玩模仿秀,满足一下心理需求之外,对夺嫡是没有任何实际帮助的,还会让自己陷入无端的危险之中。

而通过这件事,我们也能看出康熙对弘晳这个孙子确实是喜欢。案发之后,康熙除了让工匠背锅,把他流放之外,对弘晳本人是没有任何处罚的。甚至对帮弘晳传话的那个小太监,也只是稍加处罚。康熙对弘晳的有意保护,显然也会让弘晳心存幻想——我爷爷仍然爱我,我还有机会。

6年后,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驾崩。弘晳的四叔胤禛继位,成了雍正皇帝。按理说,都到了这个时候,弘晳的皇帝梦也该破碎了。但雍正的一些做法又让自己这位傻侄子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雍正继位之初,他的得力助手、最亲爱的弟弟老十三允祥曾经是“太子党”的核心人物,而如今雍正手底下用的人,大多是当初的“太子党”成员。也就是说,雍正初年的核心政治班底有相当一部分人员都是允礽曾经的手下。为了安抚他们,雍正自然要善待老二允礽一家。但同时,考虑到当时老八允禩的“八爷党”仍然树大根深,老九允禟又一直在找雍正的别扭,不是抗命就是抬杠,一场新朝的政治清洗在所难免。为了保障宗室的稳定,雍正必须缩小打击范围,他要找准帮扶对象,来展示自己的宽仁。考虑到允礽是被康熙圈禁的,他本人又当过38年的太子,放他出来的话,政治风险太大,不如帮扶他的儿子。于是,雍正就把自己丰沛的爱和热情都送给了弘晳。

雍正不但在登基那年就封了弘晳做郡王,后来在雍正六年(1728)又加封亲王。这也让弘晳成了“弘”字辈一代中第一个亲王,比弘历封王都要早。

面对雍正的恩赏,弘晳就表现得太没有下限了。他为了讨好雍正,居然在奏折里直接称呼雍正为“皇父”。例如,在某一谢恩折子中,弘晳是这样写的:

仰蒙皇父之恩授封为王。因臣子弟众多,皇父又思虑周详,赏赐一年给养。臣弘晳全仰赖皇父养育之恩而生存。

弘晳的这几声“皇父”,实在令人感到不适。难不成这是满洲人的某种习俗?皇族内的所有子侄,都得管皇帝叫爸爸?但只消查阅相关文献后我们就能发现,其他“弘”字辈的皇侄,对雍正的称呼都是“我皇上”,或是“圣主”,只有弘晳他一个人管雍正叫“皇父”。雍正倒也不拦着,弘晳你爱怎么叫就怎么叫吧。

可雍正不拦着,流言就散开了。到今天都有人怀疑雍正是不是抢了自己的嫂子,把弘晳的妈妈给娶了,才逼着弘晳改口的。可考虑到当初连曾静罗列雍正的“十大罪状”时,都没出现过雍正“盗嫂”之类的字眼,所以这种怀疑也实属无稽之谈。

更重要的是,弘晳这一声声“皇父”,旁人尚且无法忍受,当年的“章总”听到后,其心情可想而知。弘晳你什么意思?你管我爸叫爸,难道你还想接着当太子吗?

从祖父到父亲,乾隆真是方方面面都烦透了弘晳。更关键的是,弘晳看“章总”也很是不爽。论出身,我爸爸当太子的时候,你爸爸还只是个不受宠的阿哥;论经历,我跟皇爷爷朝夕相处的时候,你还没生出来;论岁数,我比你大了17岁,凭什么你是皇上,而我就只能是个王爷呢?最后,哪怕已经到了乾隆朝,弘晳还是没忘了自己的皇帝梦,他找人算卦,问道:

将来我还升腾与否?(《清高宗实录》卷一〇六,乾隆四年十二月初六日)

此时的弘晳已是亲王,他还想往哪儿升腾?野心昭然若揭。

所以为什么说弘晳是“命中注恨的堂兄”,因为早在“章总”登基前,他和弘晳就已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其实雍正活着的时候,他也考虑过弘晳的问题。说到底是前朝太子的儿子,留着呢,多少有一点政治风险;处理了吧,以弘晳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之低,也确实是没必要,反而显得自己这个当叔叔的没气量。最后,雍正安排弘晳住到了距京城20里外的郑家庄,弘晳成了一个既不住在京城,又无兵无权的闲散王爷。

既然弘晳已经没有任何政治威胁,且乾隆执政之初又一向以宽仁示人,那“弘晳逆案”又从何说起呢?这就关系到乾隆初年宗室里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了,他就是老十六庄亲王允禄。

二、“摸鱼”、错付的叔叔

我们前文专门讲过老十六允禄。这是康熙朝晚年一位隐藏的“四爷党”,且文武双全。论学业,能解析几何;论才艺,能谱曲唱歌;论武力,能单枪刺虎;论爱好,能操办丧仪。

总的来说,允禄几乎擅长一切和政治不相关的事情。

但最后没办法,在雍正八年(1730)老十三允祥死后,老十六允禄和老十七允礼就成了雍正在宗室内唯有的两个信得过的弟弟了。最终,在雍正驾崩后,允禄和允礼就成了遗诏中专门指定的两位辅政亲王。雍正在遗诏中还特别嘱咐说,老十七身体不好,得养着,别让工作上的事把老十七给累着。如此一来,宗室里真正管事的,就只剩老十六允禄一个人了。

巧了,乾隆还挺信任允禄,因为他们叔侄之间是有感情基础的。根据《清高宗实录》卷首的记载:

(弘历)年十二,……学火器于庄亲王允禄。(《清高宗实录》卷一,雍正十三年八月)

弘历小时候学打枪,都是老十六手把手教的。

在乾隆二年(1737),乾隆在重建军机处时是有意把宗室王公排除在外的,但这也并没有影响他对允禄的信任。

乾隆三年(1738),老十七允礼病重去世后,本来由允礼主管的理藩院,乾隆并没有转交给其他人进行权力拆分,反而是直接划给了老十六允禄。让允禄在已经是议政大臣兼内务府总管的情况下,又多了一个理藩院主管的职务。老十六的权势又上升了一个层级。

也许有人会想,这是不是乾隆准备“捧杀”允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允禄始终没有表现出任何越界的地方,例如,当乾隆将允禄主管的工部转交给他人时,允禄二话没说就把工部交出去了。因此,乾隆若是想打击允禄,是根本不需要“捧杀”的,因为允禄压根不会反抗。而另一方面,综合来看允禄一生,乾隆对允禄一直是很信任的,在允禄死后,乾隆给允禄赐的谥号都是“恪”。意思就是恭敬、谨慎。

那乾隆对允禄予以重用的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乾隆执政之初,因为年纪尚轻,便产生了一个比较单纯的想法,就是想通过对允禄施以信任和恩赏,来获得允禄的忠诚与配合,并借助允禄的威望达到间接控制宗室的目的。

但很快乾隆就发现自己想多了,就允禄这个乐呵呵的性格,别说控制宗室了,他连控制自己手底下的太监都费劲。

有一回,乾隆去内务府遛弯,看见身为内务府总管的允禄和手底下的领侍太监苏培盛,老哥俩坐在同一张板凳上聊天呢。乾隆大火,我的亲叔叔啊,您是王爷,还是铁帽子亲王,怎么能让一个太监跟您平起平坐?这些奴才都是蹬鼻子就上脸的,您这个样子,还怎么树立皇家威信呢?

于是乾隆立刻组织太监们开会,要批斗苏培盛:

(苏培盛与)庄亲王并坐接谈,毫无礼节。庄亲王总管内务府事务,凡内廷大小太监,均属统辖。而苏培盛即目无内务府,独不思庄亲王乃圣祖仁皇帝之子。(《清高宗实录》卷四,雍正十三年十月十一日)

即便你苏培盛乱了规矩,忘了庄亲王是内务府总管,难道你连庄亲王是圣祖仁皇帝的儿子也忘了吗?你是怎么敢跟他坐在同一张板凳上的。

乾隆这段发言不只是为了骂苏培盛,其实也是骂给允禄听的,庄亲王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不能这么不靠谱。

可是允禄吸取教训了吗?显然没有。允禄在乾隆朝初年的个人形象,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宗室喝酒,场场都到;朝堂政务,处处应付;到了紧要关头,立刻化身老好人,和和稀泥,谁也不得罪。用乾隆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

惟务取悦于人,遇事模棱两可。(《清高宗实录》卷一〇三,乾隆四年十月十六日)

允禄天天上班“摸鱼”,碰上事了就和稀泥,一点正事也不干。

可“摸鱼”、和稀泥也就算了,真正让乾隆火大的是,那个自己最讨厌的、家住京城20里外的郑家庄的弘晳,居然也开始没事就往允禄的庄亲王府里钻,偏偏允禄还来者不拒,带着弘晳一起玩。

允禄带着弘晳一起玩的原因也很简单。允禄虽然在辈分上是叔叔,但他出生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实际上是比侄子弘晳还小一岁的;又因为年龄相近,他俩大概率是从小玩到大的,成长轨迹完全重合,是真正的发小儿。而且以弘晳当年在宫中的地位,没准小时候他对允禄还是照顾有加的。

如此,这二人搅在一起,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可乾隆实在难以接受。十六叔我重用你,是为了让你给我当心腹,去管控宗室的,不是为了让你和弘晳“鸳梦重温”,给他当靠山,在宗室里另立山头的。

除了允禄之外,还有一个人也同样伤了乾隆的心。他就是乾隆五大爷允祺的长子弘昇。按辈分,这位也是乾隆的堂兄。

但和弘晳有一点不同,雍正在世时就特别瞧不上弘昇,尽管当初弘昇在军事上也表现出了一些才能,但雍正仍然批评他道:

多方教训,不知悛改。著革去世子,交与伊父允祺,在家严加训诲。(《清世宗实录》卷五五,雍正五年闰三月三十日)

这弘昇不但做事容易出错,还屡教不改!雍正不但革除了弘昇的世子身份,还直接让老五允祺把弘昇领回家闭门思过去了。

而在面对这样一个堂兄时,乾隆却产生了一个特别奇妙的想法。这位老哥还是有才华的,他在我爸那儿郁郁不得志,如今要是由我来重用,他必定感恩戴德,对我无比忠诚。于是,乾隆在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继位后,九月就封弘昇做了正黄旗满洲都统;同年十一月,乾隆更是连火器营也一起交给了弘昇来管。可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是弘昇在得到重用后,也和弘晳搞到一起去了。

还是刚才那个道理,弘昇出生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只比弘晳小两岁,而且弘昇的父亲允祺当初还是由康熙朝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抚养长大的,因此弘昇的童年大概率也是在宫中度过的,他和弘晳也是从小玩到大的玩伴。

而乾隆此时的龙颜不悦也就很好理解了。他没当皇上的时候就讨厌弘晳;现在他当了皇上,他在宗室中重用的两个人,允禄和弘昇,居然都能视自己的重用于不顾,选择和弘晳搅在一起。你们俩难道不知道弘晳有称帝的野心吗?朕这次要是不好好把你们仨给办了,这以后在宗室中还有人把朕当回事吗?你们真当朕的刀不会捅人?

三、蓄谋已久的爆发

说蓄谋已久,是因为允禄、弘晳、弘昇搅在一起这件事,“章总”在乾隆三年就已经知道了,但他愣是忍到乾隆四年(1739)的下半年才发难。“章总”当时才二十八九岁,正是容易冲动的时候,而且按他的性格,一般都是吃了亏马上就会报复的。现在能忍这么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多方布局,集齐证据,以办成铁案,一次性咬死弘晳,要让宗室内的人都知道,如今的爱新觉罗家族到底谁是话事人。

当时的老十六允禄也许提前听到了风声,在乾隆四年的五月初六,乾隆正式动手之前,允禄就突然主动去找乾隆,说要申请辞职:

臣忝窃要职,乞罢议政大臣及理藩院、内务府之任。(《清高宗实录》卷九二,乾隆四年五月初六日)

如今叔叔老了,能力不济,实在干不动了,议政大臣我不想当了,理藩院、内务府,我都不管了,请圣上收回交由他人管理吧。

结果乾隆是怎么答复的呢?

王持躬恪勤,办事谙练。简畀重任,正资料理。著照旧供职。(《清高宗实录》卷九二,乾隆四年五月初六日)

别介,叔叔如此优秀的人才,这官怎么能说不当就不当了呢?不许辞职,请继续帮朕料理政务,朕离不开你啊。这话说出来像是一种安慰和信任,但允禄听完估计心都凉透了。辞职没答应,看来这次怕是连最后一丝体面都保不住了。

果不其然,就在允禄辞职未遂,仅仅4个月后,乾隆的抓捕行动就开始了。

乾隆四年九月,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乾隆突然抓捕了弘昇,并且进行秘密审问。乾隆此时放着最有野心的弘晳和最有权势的允禄不抓,去抓相对弱势的弘昇,这是为什么?就是要套口供。乾隆要撬开弘昇的嘴,好给弘晳送一口更大的锅。

尽管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知道弘昇招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了,但不论怎样,弘昇应该是把自己知道的全招了。因为在这次审判之后,尽管弘昇遭到暂时圈禁,但他在晚年却突然被乾隆晋升为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这可是只有皇帝的绝对亲信才能担任的职位。一个曾经的政治犯,能有这样的待遇,最大的可能就是在当年的政治审判中,他出卖了自己人,并明确站队乾隆。

而就在弘昇被抓之后,乾隆又一口气在同年十月逮捕了包括允禄和弘晳在内的6位王公。皇族宗室瞬间就引发了大地震。更惊人的是,此时宗室中的另外一个人,立刻就旗帜鲜明地支持乾隆,平息了宗室的动荡。

乾隆四年十月抓捕记录

1.庄亲王允禄

2.理亲王弘晳

3.宁郡王弘晈

4.贝勒弘昌

5.贝子弘普

6.镇国公宁和

这个人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他就是和乾隆同龄、从小玩到大的一位王爷——慎郡王允禧。允禧从康熙朝开始,就是宗室内绝对的文艺门面了。他本身的声望也是不低的。而此时的允禧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宗人府的主管。当允禄等6位王公被抓之后,宗人府迅速审理,并表态说这次的案情是“私相交结,往来诡秘”。也就是严重的政治结党,要顶格严惩。当时宗人府给出的处理意见是:“请将庄亲王允禄及弘晳、弘昇俱革去王爵,永远圈禁。”至于其他4位王公的处理方式,也都是要革除一切爵位。(见《清高宗实录》卷一〇三,乾隆四年十月十六日)

可乾隆能批准吗?不能,至少对允禄的处置不能批准。允禄毕竟是雍正指定的辅政大臣,之后又被乾隆重用了多年。在允禄没有明显错误的情况下,若是对允禄处罚得过重,那不仅打了自己和父亲雍正的脸,且不利于宗室的稳定。

那乾隆该怎么处理允禄呢?肯定其忠诚,批评其能力。

于是,几个月前在乾隆口中还“办事谙练”的允禄,此刻在乾隆口中就变成了“朕看王乃一庸碌之辈”,朕看庄亲王就是个糊涂虫。不过,他虽然犯了一些错误,但“若谓其胸有他念,此时尚可料其必无”。说他想结党造反、谋逆,这是断不可能的。乾隆最后对允禄的处理意见则是:“庄亲王从宽免革亲王,仍管内务府事。其亲王双俸及议政大臣、理藩院尚书,俱著革退。”亲王照当、内务府照管,之前的双倍工资取消,其他职务一律撤销。(见《清高宗实录》卷一〇三,乾隆四年十月十六日)

这就属于典型的“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了。同时,这也展现了乾隆的政治手腕,既敲打了允禄,又稳住了宗室,最后还平稳地完成了权力的回收。

但接下来乾隆对弘晳的处理就没这么简单了,乾隆是有着绝对的泄愤倾向的。

因为乾隆当时并没能查出弘晳有任何谋逆的行为,却强行说弘晳一定有谋逆的想法。比如,乾隆批评弘晳说:

胸中自以为旧日东宫之嫡子,居心甚不可问。(《清高宗实录》卷一〇三,乾隆四年十月十六日)

弘晳每天在心里想着自己是前朝太子的儿子,谁知道他脑子里装没装什么虎狼想法?

而最后乾隆给弘晳判刑的理由就更有意思了:

本年遇朕诞辰。伊欲进献,何所不可?乃制鹅黄肩舆一乘以进。朕若不受,伊即将留以自用矣。(《清高宗实录》卷一〇三,乾隆四年十月十六日)

朕今年过生日时,弘晳你送什么不行,非要送一顶鹅黄色的轿子?朕要是没收下这份礼,你是不是就准备自己坐这顶轿子了?

客观讲,乾隆这里就是纯属找碴儿了。因为这轿子即便乾隆没收,后续怎么处理,也得听乾隆安排。而且弘晳要是真想坐这轿子,他还能给乾隆送上来吗?等宗人府审问的时候,弘晳也说他确实没想坐那轿子,就单纯是送礼。可乾隆抓住便不松口,说弘晳这就是在狡辩,属于典型的“不知畏惧,抗不实供,此尤负恩之甚者”。(《清高宗实录》卷一〇三,乾隆四年十月十六日)好你个弘晳,被抓了都不老实交代,真是有负皇恩。

最终乾隆宣布,既然弘晳如此有负皇恩,那朕也是实在不得已了:

弘晳,着革去亲王,不必在高墙圈禁。仍准其郑家庄居住,不许出城。(《清高宗实录》卷一〇三,乾隆四年十月十六日)

要不怎么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随便找个罪名,你要是认,咱们就按罪处理;你要是不认,那就是有负皇恩,罪加一等,照样按罪处理。总之,这份革爵圈禁的套餐,弘晳是无论如何也躲不开的。

可弘晳真的冤吗?他也不算冤,因为就在两个月后,有个原本是弘晳的亲信,名为福宁的人,看到弘晳失势之后,就主动到宗人府把弘晳举报了。刚收到举报的时候,乾隆真是无比亢奋,心说这下肯定是能证据确凿地严惩弘晳了,可真等查出结果的时候,乾隆快被气蒙了。

顺着举报线索,查到了一个叫安泰的巫师。据安泰交代,弘晳找他算过命,并且还问了他4个问题,分别是“准噶尔能否到京?”“天下太平与否?”“皇上寿算如何?”“将来我还升腾与否?”这4个问题,真是一个比一个过分。

“准噶尔能否到京?”前文提过,同准噶尔的战争失败,八旗子弟家家戴孝,几乎就是雍正一生最大的黑点了,是全体满洲人的伤痛。而你弘晳居然敢问准噶尔能不能打到京城来?“天下太平与否?”弘晳这到底是在期盼着什么?“皇上寿算如何?”乾隆还不到30岁,弘晳就开始盼着乾隆的寿终之日了?最后一问更是叫人胆战心惊,你还想升腾去哪儿呢?

一瞬间,这不禁让人犯起了嘀咕,当年老大胤禔魇镇东宫的时候,可能是魇镇错了方向?没镇到胤礽,反而把弘晳的脑子给镇坏了。

除了“算卦四问”之外,更震惊乾隆的是,弘晳居然在郑家庄还设置了一个缩小版的内务府,其中,掌仪司、会计司等,一应俱全,弘晳在家里“重操旧业”,玩起了皇帝的模仿秀。

乾隆破口大骂,我早就猜到弘晳狼子野心,没想到还真能僭越成这个样子!乾隆还纳闷呢,即便弘晳想玩模仿秀,可他家里哪里来的这么多的内务府摆件?结果一查才发现,全是老十六允禄换给弘晳的。

允禄啊允禄,我的亲叔叔,这种糊涂事您也干得出来!乾隆最后把允禄叫来,又扣了5年的工资以示惩戒。只不过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只扣了两年多就照常发放了。这对允禄而言,基本也算不上什么处罚。

但对弘晳,乾隆这回可算是攥到把柄了,可以下死手了。乾隆不但把弘晳的圈禁地点从郑家庄改成了景山东果园,还把弘晳的宗籍直接开除了,并且把弘晳的名字也给改了。雍正当年给弟弟改名的时候,“阿其那”这个名字是老八自己起的,老九“塞思黑”这个名字是老三允祉给起的,可弘晳的新名字,极大可能是乾隆给起的。

因为这个新名字的侮辱性比较强。弘晳当初觉得自己年纪大,就时常在乾隆的面前表现得很不恭敬。所以大概率是当时29岁的乾隆给弘晳起了“四十六”这么一个新名字。弘晳你今年不是46岁吗?朕祝你永远年方四十六。最后弘晳活到了49岁,死在了景山东果园。“弘晳逆案”到此终于结束。

在这个案子里,乾隆先后处理了7位宗室成员,并且最终还给弘晳送上了“革爵、圈禁、除籍、改名”的四合一大套餐。相当于乾隆正式向宗室公布:都别惹我,当初我爸能干的事,如今我也一样都能干得出来。

而“弘晳逆案”的完结,最终也标志着乾隆对宗室的宽仁态度彻底终结。

随着老十七允礼在前一年去世,如今的老十六允禄也在惨遭打击后退了场,在乾隆朝的宗室中,终于再也没有任何一位能够在政治上鹤立鸡群了。而且从此之后,乾隆再也没给过任何一位宗室王公过大的权力和信任。

以至于我们今天在回顾清朝的历史时会发现,努尔哈赤时期,有四大贝勒;皇太极及顺治时期,有多尔衮;康熙朝,早期有福全,后期有夺嫡九子;雍正朝,也有怡亲王老十三允祥等。可到了乾隆朝,在“弘晳逆案”之后,我们几乎很难发现任何一个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宗室王公了。满洲入关以来,宗室对皇权的影响力也就此落到了最低点。

然而,对宗室的打击还只是乾隆初年政治斗争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他还会去完成一场我们知晓的更大规模的政治清洗。而在那次斗争中被针对的对象,就是雍正心爱的张廷玉和鄂尔泰。

注释1: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李朝实录》卷六,《肃宗四》,中华书局,1980,第4334页。

注释2:华色,康熙朝养心殿的工匠,康熙五十五年违制为弘晳打造珐琅火链,事发后被杖笞、流放。

注释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和硕廉亲王允禩等奏请供给理郡王弘晳生活用品事折》,黄山书社,1998,第9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