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萧墙夺嫡:四阿哥胤禛的登基之路 10

其余皇子:夺嫡局外的人生(一)

九子之外,我们再看一看雍正那些没有参与夺嫡的兄弟。

“九子夺嫡”,最小的是老十四,前14个阿哥中,未参与夺嫡的那5个人在做什么呢?

首先要排除老六胤祚和老十一胤禌,因为这两位都短命,死得早。老六,6岁夭折;老十一,也只活到了12岁。这两位没能坚持到夺嫡斗争的到来。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老六胤祚的母亲乌雅氏,她也是老四和老十四的母亲。有学者认为,正是因为老六早早夭折,才让承受了丧子之痛的乌雅氏后来对小儿子老十四过于偏心,并且间接导致了老四和老十四之间长久地存在矛盾。这也算是一种蝴蝶效应。

剩下的三位,就是老五、老七、老十二。

一、老五胤祺:奶奶带大的厚道亲王

皇五子胤祺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母亲是深受康熙宠爱的宜嫔郭络罗氏(后晋为宜妃)。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前文,她也是老九胤禟的生母。不过,老五和老九虽然是一母同胞,但在品行上却天差地别。比起奸诈的老九,老五就要愚钝、单纯多了。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在“九子夺嫡”的背景下,一个身处皇宫内院的阿哥,又被包围在政治旋涡之中,他怎么可能单纯呢?

这主要是因为老五的成长环境太特殊了。其他阿哥要么是由亲娘养大,要么是寄养在其他妃子的宫中,要么是在官员府中长大,总之几乎都由上一代人抚养。但老五是被隔代人,他的奶奶,也就是康熙朝的孝惠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带大的。

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的第二任皇后,也是康熙的嫡母,同时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孝庄太皇太后的侄孙女。因此这位太后的特点就是文化水平有限,但政治背景过硬。又因为她没有孩子,比较孤独,所以她和康熙一番商量过后,老五就被送到她这儿来抚养了。这位太后在老五的生活方面那是疼爱得不得了,也将老五保护得非常好,但她非常不重视老五的学习,还经常起反作用。

老五6岁开始上学,因为自幼说满语,所以学起汉文来就特别痛苦,背汉文怎么也背不下去。结果孝惠太后就说,宝贝孙子啊,学不下去就不学了,有奶奶在,你去哪儿都吃不了亏。结果,老五还真就不学汉文了,也没人敢管,毕竟连康熙都不敢管,其他人着急也是瞎操心。

于是,在老五9岁时,他就迎来了一次大型“社死”现场。

故事发生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康熙起居注》中的记载也是着实有趣。当时的情况是,从同年六月初二开始,康熙就对大臣炫耀说,他在教育子女方面是多么地严格又多么地认真,连着吹嘘了七八天,天天都在念叨。终于,在六月初十的时候,康熙就领着一堆大臣去检查皇子们的功课。当日现场一共有7位皇子: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七、老八。康熙随手拿起了十几本经书往书桌上一扔,就跟为首的大臣说:

汝可信手拈出,令诸皇子诵读。

你随便挑,这十几本书,朕的儿子们保证每个字都认识。于是,老三、老四、老七、老八就挨个儿过来朗读课文,抑扬顿挫,读得特别好。我们不要觉得只是朗读,又不是背诵,这事就很简单。当时的老八才7岁,能把十几本儒家经典读下来,实属不易。

这几个是岁数小的,年纪大的水平就更高了。老二胤礽身为太子,这些书别说读了,现场背都没问题。老大胤禔,我们暂且不管他长大之后如何,最起码在小时候,他展现出的智力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

又命皇长子讲“格物致知”一节,……皆逐字疏解,又能融贯大义。

他现场就给大家讲了一段儒学的“格物致知”,且讲得有板有眼。此刻周围的大臣都在鼓掌捧场的同时,把目光也全望向了始终一言不发的老五:五阿哥您不露一手吗?

只见老五支支吾吾,不敢大声说话。康熙一脸尴尬,只好说:

皇五子向在皇太后宫中育养,皇太后爱之不令其读汉书,止令其习清书。今汉书虽未曾读,已能通晓清书矣。

最后,康熙只能让老五朗诵了一篇满文课文,大臣们勉强听着,气氛尴尬地收场。

总的来说,老五其实是一个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的皇子。他基本从童年起就告别夺嫡这件事了。不过,因为有孝惠太后的庇护,老五的生活还是很滋润的,康熙在封爵时从没把老五落下过。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仅20岁的老五就受封成了贝勒。

可假如我们硬要找出老五的高光时刻的话,那还得数康熙四十七年(1708)“废太子事件”中的“跪抱劝父”。

当时,康熙怀疑老八与老大结党,想谋害废太子胤礽,就决定当着众皇子公布老八的罪行,抓捕老八。可就在下令抓捕时,老九和老十四突然蹿出来当众顶撞康熙,甚至还赌咒发誓,现场叫板。这便彻底激怒了当时本就心绪不宁的康熙,老皇帝气得十分失态,拔出了佩刀,当场就要活劈了老十四。一时间所有的皇子和大臣都傻眼了,谁见过这种阵仗啊?全都愣着不敢动。史书记载:

上震怒,出所佩刀欲诛允(胤)禵。皇五子允(胤)祺,跪抱劝止,诸皇子叩首恳求,上怒少解。(《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关键时刻,还是老五胤祺一把扑出去,跪下抱着康熙,劝皇阿玛息怒。别的阿哥这才反应过来,一时间磕头如捣蒜,如此,闹剧才算是了结了。

为什么偏偏是老五第一个冲出去的呢?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老五天性善良,正如康熙所评价的那样:

心性甚善,为人淳厚。(《清圣祖实录》卷二三五,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另一方面也在于老五长期和孝惠太后一起生活,身上的满人气息更重一些,对汉人礼法的认识不深,可能他在那一瞬间就没觉得扑出去拦住他老爹有什么逾越礼制的地方。顾虑少,动作就快。

但从事后看,康熙还是很欣赏老五的品性和做法的。转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老五胤祺就被晋升为恒亲王。当年一共只有三位亲王,另外两位是老三诚亲王胤祉和老四雍亲王胤禛。但这就能证明老五可以和老三、老四一起参与夺嫡之争了吗?不能,因为老五的确能力不行。康熙五十六年(1717),77岁高龄的孝惠太后寿终正寝。当时,老五胤祺想主持奶奶的丧礼:

臣自幼蒙皇太后祖母养育,皇父圣体违和,一应事务臣可料理。(《清圣祖实录》卷二七六,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五日)

不过康熙当场就拒绝了,并表示朕要亲自主持。但最后实际是谁主持了丧礼呢?是老十二胤祹。可见,哪怕是在老五最该承担的任务上,康熙对他都缺乏信心。因此,老五没有参与夺嫡主要还是因为从童年起学习就不刻苦,长大后的能力水平也就达不到要求了。

不过可能也正因为如此,老五安安稳稳地带着他的亲王爵位活了一辈子,最终在雍正十年(1732)因病去世,终年54岁。

这就是老五,一辈子稀里糊涂、平平庸庸,但也的确没少享福。

二、老七胤祐:意外跛脚的“文艺宅男”

老七胤祐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他之所以没参与夺嫡,原因应该有二。

一是性格上的,老七为人相对柔和、谨慎,不愿意卷入政治斗争。我们可以看一下康熙对老七的评价:

心好,举止蔼然可亲。(《清圣祖实录》卷二三五,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雍正正式登基之后,也说老七:

安分守己,敬顺小心。(《清世宗实录》卷六,雍正元年四月十四日)

通过两代君主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从性格上而言,老七就不是一个会争名夺利的人。

二是身体上的,老七的身体应该是有残疾的。但具体是什么时候有残疾的,出现残疾的是哪个身体部位,目前还没有定论。有的说法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老七在随父亲康熙出征噶尔丹时,腿部受伤导致他瘸了,但此说法的具体文献记载尚不清晰,只不过老七有残疾这事应当是属实的。在康熙的丧礼结束时,雍正曾表扬过老七,说:

于皇考大事,一应典礼,不顾残废,黾勉曲尽,殊属可嘉。(《清世宗实录》卷六,雍正元年四月十四日)

于是,受性格和身体的影响,老七有意远离了夺嫡纷争,安心做起了自己的太平皇子,跟谁都是笑呵呵的,没事就伺候伺候康熙。每次封爵时,他也都能凭着岁数按部就班地获封,从没落下过。康熙三十七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封郡王,到了雍正元年(1723),又被雍正封为了亲王。

老七更多的时候还是一心扑在家里。他一共娶了7个老婆,生了17个孩子。老七最大的业余爱好,可能也就是在家里练练书法,修身养性。值得一提的是,老七的书法水平,在几个兄弟中应该是仅次于老三胤祉的。

雍正登基后,需要给康熙的陵寝写碑匾,这得找个字写得好的人来写。到底谁的字好呢?雍正就搞了个书法比赛,让大臣评选,谁的字好就用谁的。雍正就率先推荐了,“诚亲王、淳亲王,素工书法。朕已令其恭写”。朕的兄弟里,就数三哥和七弟的字写得最好,我已经让他们写好了。此外,“翰林中善书者,亦令其恭写”。翰林院中擅长书法的官员们,朕也让他们各自写了一份。但最后,雍正还是图穷匕见,说:“朕早蒙皇考庭训,仿学御书,常荷嘉奖。”其实朕小的时候也练过书法,仿写过我爸的字,我爸经常夸我,说我写得不错。接着雍正又说:“今景陵碑匾,朕亦敬谨书写。非欲自耀己长,但以大礼所在,不亲写,于心不安。尔诸臣可公同细看,不必定用朕书,须择书法极好者用之,方惬朕心。”你们这些大臣不一定要选朕的作品啊,一定要选出那个字写得最好的来用,这样朕才能安心满意啊。于是,大臣们听完瞬间就达成了共识,齐声回奏,皇上您这幅字简直“御笔之妙,天矩自然。而仁孝诚敬之意,流溢于楮墨之间,正与陵寝大事相称。圣祖仁皇帝在天之灵,实为欣慰”。结果就是雍正喜获本届书法比赛第一名。这里要说的是,老七的书法能入围,可见他的水平也一定是相当不错的。(见《清世宗实录》卷一〇,雍正元年八月初十日)

到最后,老七和老五一样,也是安安稳稳地戴着自己的亲王帽子,做了一辈子的太平王爷。说起来,纵使不去夺嫡,若真能像老七这样过一辈子,也不能算是可惜。但问题是,把常人放到老七的那个位置上,谁又能保证可以忍得住诱惑,不去夺嫡呢?即便忍得住,以常人的水平,就能保证自己能在政治浪涛中像老七一样,一点错都不犯吗?说实话,这太难了。就像老十二胤祹,他倒是能忍住不去夺嫡,但祸从天上来时,真是躲也躲不开。

三、老十二胤祹:专业能力过硬的丧葬大师

老十二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

他没参与夺嫡,一方面是因为他出生得晚,康熙三十五年的西征噶尔丹和康熙三十七年的大封皇子,他都因为年纪小没赶上;另一方面,他的能力又不像老十三那么强,性格也没有老十四那么勇猛,所以就不太容易迅速出头。那老十二有什么特长吗?还真有。一般人可能猜不到,老十二热衷于研究宫廷礼仪,尤其擅长主持丧礼。

我们前面提到过,康熙五十六年,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的丧礼就是由老十二主持的。当时,康熙伤心欲绝,自己主持不了,就安排了老十二在丧礼期间署理内务府总管事,全权负责皇太后的国葬。不出所料,丧礼搞得很隆重,效果很好,老十二也得到了康熙的高度肯定。以至于再后来,康熙的嫂子,也就是福全的媳妇过世,也是由老十二来主持丧礼。后来,康熙朝晚期一些礼仪性的活动,也都经常安排给老十二来操刀。只不过这些都是康熙五十六年之后的事了,相当于夺嫡大戏即将上演大结局了,老十二才刚刚冒头。那时他的爵位也只是贝子,就是想夺嫡基本上也没戏唱了。他唯一能发光发热的只剩主持丧礼。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康熙去世,其丧礼也是由老十二主持的。还因为主持得不错,老十二被雍正晋升为郡王。

但好景不长,老十二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晋升的郡王,没过几天雍正就下令追查中央和各地方府库的财政,要求历任长官补齐其在位期间所产生的各项亏空。这一查可就查到老十二的脑袋上了,因为在康熙五十七年他主持皇太后的国葬期间,内务府亏钱了。

按说这当初也是按康熙的要求操作的,要把皇太后的国葬办得隆重,难免有亏空;即便有了亏空,这在康熙朝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大问题。可问题难就难在,如今的政治环境变了,而且追缴亏空是雍正登基以来要干的第一件大事,如果轮到自己的兄弟就放一马的话,那下面的钱可就不好追了,雍正不能执法不公。于是,雍正就勒令老十二,即便你是朕的兄弟,也必须得把钱还上!

可老十二在康熙朝的爵位只是贝子,俸禄少得很,实在穷得还不上钱。于是,老十二就干了件特别出格的事。

允祹在圣祖皇帝时管内务府事务,亏空钱粮,私用官物,责令赔补,乃将器用小物铺列大街出卖,以示穷促。

他愣是把自己家里的东西都搬到了大街上,摆摊叫卖去了。没错,影视剧《雍正王朝》里老十摆摊的剧情,其实挪用自老十二的故事。这件事表面上看丢的是老十二自己的脸,可实际上打的是雍正的脸——允祹如此行事就显得雍正极为刻薄,竟挤对着亲兄弟去变卖家业了。

气得雍正先把老十二从郡王又降回了贝子,这还不解气,过了几个月,又找碴儿把老十二从贝子降成了镇国公。不过,老十二允祹最大的优点可能就是心理素质好,被打击了也不往心里去,日子该咋过咋过,就在家安心歇着。直到雍正八年(1730),在老十三的丧礼期间,老十二才恢复了郡王的爵位。史书没有说明原因,但大概率应该是他这位治丧委员会的资深常务委员长又发光发热了。转年,老十二还主持了雍正的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的丧礼。甚至雍正的丧礼也是由老十二主持的,且因为主持效果良好,老十二还被乾隆晋升为亲王。

最终,老十二在送走了“九子夺嫡”的所有参赛选手后,一直活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才以79岁的高龄过世。他是康熙所有的皇子中离世时岁数最大的一个,这可能也算是一种别样的胜利吧。

以上便是前5位没有参与夺嫡的皇子了。而再后面的老十五、老十六、老十七等人,他们实在出生得太晚了,别说康熙三十七年的首次大封皇子了,就连康熙四十八年的二次大封皇子,他们都没赶上。由于明显的年龄差距,面对上面那些“和蔼可亲”的哥哥,这些当弟弟的,就更没可能去参与夺嫡了。

注释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十日,中华书局,1984,第1645页。

注释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十日,中华书局,1984,第1645页。

注释3:同上。

注释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起居注册》(第一册),雍正二年十月十七日,中华书局,1993,第3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