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萧墙夺嫡:四阿哥胤禛的登基之路 07

老三胤祉:年长位高的落寞亲王

我们印象中的老三仿佛始终是“九子夺嫡”之争中的一个边缘人物。但在真实的历史中,老三既是康熙的皇子中最早封郡王的,又是最早封亲王的。在康熙晚年间,他也曾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之一。可老三又为何最终会在夺嫡斗争中功亏一篑,并在雍正朝屡屡惨遭打击呢?

老三的一生痛苦又无奈,虽然贵为皇子,但颇让人感到同情。

一、命运的起点

康熙十六年(1677),胤祉出生了。

老三命运的悲剧属性仿佛从他出生起就注定了,因为老三非常有可能存在先天性的语言障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磕巴”。证据有两条:雍正八年(1730),老四与老三彻底撕破脸时,雍正就挖苦老三道:

年至六岁,尚不能言。

这话也许有点夸张,但按雍正换着花样找碴儿的本事来看,这应该并非空穴来风;雍正四年(1726)时,雍正也 过老三:

王口钝,著缮文具奏。

意思是听老三你说话可真是费劲,你还是回去写个折子给朕看吧。这一年,老三已经50岁了,他大概率一辈子都会在语言表达上存在某种缺陷。

但如果说上天为你关上了一扇门,那必定还会再为你打开一扇窗,而上天则为老三打开了10扇窗。受表达天赋的限制,老三从小就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而且他的学习天赋极高。因此,单论个人能力的话,老三恐怕是康熙众皇子中最强大的那一个,是一个标准的“六边形战士”。

胤祉不仅国学功底很好,而且写得一手好书法,今天如果我们到北京广济寺去,仍然能看到老三亲笔题写的碑文。除了书法,老三还知天文、懂历法,曾筹划让康熙朝7个省的天文台测量北极高度与日影,以编修历书。此外,老三还学过《几何原理》,可谓“文理双修”。甚至,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不同于影视剧中的书生形象,老三的武艺也很高,出塞围猎时,在骑射方面,老三是能与老大并驾齐驱的顶级选手。所以,单看老三的个人能力,论文化,中西通吃;论武艺,弓马娴熟。如果老三参与的不是夺嫡的政治游戏,而是比拼个人能力的大奖赛,估计老三能拿奖拿到手软。但很可惜,他没那个命,生在帝王家,注定逃不脱政治斗争的巨大旋涡。

不过,老三胤祉也很清楚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缺陷,所以早期的胤祉并未参与夺嫡,而是一个坚定的“太子党”。康熙活着,就忠于康熙;若康熙没了,那就忠于太子胤礽。这似乎是一个看起来几近完美的方案,但无奈的是,他的兄弟们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二、错入的迷局

老三之所以会被卷进夺嫡的旋涡中,本质上还是因为他自身那遮掩不住的优秀才能。

康熙三十二年(1693),曲阜孔庙落成,作为皇子中文化水平最高的,年仅17岁的老三便代表皇家前去祭孔。同行的两个跟班分别是老四和老八。

康熙三十五年(1696),作为皇子中武艺水平最高层次的,年仅20岁的他就统领了镶红旗大营,随父亲康熙亲征噶尔丹。当时,老大胤禔是前军统帅,但史书上并没记载胤禔的作战方略,却完整地留下了一份老三胤祉所做的军事行动方案。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他先是有理有据地否定了时任抚远大将军的费扬古 的行动方案,强调了兵贵神速的重要性,之后又拟订出了大军两面合围进行突击的新方案。最终,康熙被说服,采取了老三的方案。

统领镶红旗兵皇三子允(胤)祉、领侍卫内大臣公福善等议:臣等以为大将军伯费扬古奏称,迟延五六日,初八日出翁金口东。今噶尔丹,见在巴颜乌阑近处,若待伯费扬古兵至,时日稍迟,恐贼闻风逃窜,亦未可知。即以中路大兵剿灭贼寇,未为不足。既已近抵克鲁伦河,似应一面移文,催西路之兵;一面使贼不及为备,前往击之。(《清圣祖实录》卷一七二,康熙三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不得不说,老三这一套方案看起来简单,但背后展现出的却是老三对当时双方兵力对比、敌情心理分析、军事地理概况等多方面要素的精准把控,同时还有他在关键时刻敢于表态的决断能力。且那时老三才20岁,假如康熙朝再动荡一些,战事再多一些的话,老三或许是能成为一代名将的。只不过当年康熙就取得了昭莫多大捷,西北基本平定。

尽管老三没能成为名将,却也因为军功在两年后被封为了诚郡王。康熙三十七年(1698),这一年,老三22岁,他和27岁的老大成了当时(仅有的两个)封王的皇子。很可惜,他这个王爷只当了一年零几个月。在老三封王的第二年,康熙的宠妃敏妃,也就是老十三的生母章佳氏过世了。就在章佳氏过世未满百天的情况下,胤祉在家里偷偷把头给剃了,这是绝对违背丧礼规定的。而自幼父母早丧的康熙又非常重视亲情和孝道,于是,康熙不但把胤祉严厉地训斥了一番,还把老三从郡王降成了贝勒。

当然,这次事件对老三人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丢了王爵这么简单。更要命的是,老三成功地让当时年仅14岁的老十三胤祥彻彻底底地恨上了他。侮辱亡母,不共戴天。这可以算是老三即将在雍正朝走向悲惨结局的人生伏笔了。

说回来,尽管老三丢了王位,但他能力依然突出,还是很受父亲康熙的喜爱。康熙在各地巡游时,也仍然愿意带着老三。

而到了康熙四十七年(1708)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时,老三完成了一次人生的大逆转。正当太子被废、老大胤禔兴奋得像风口上的飞猪一般上蹿下跳之际,老三出面指控老大收买蒙古喇嘛巴汉格隆,欲图魇镇太子。这不但直接将老大一击必杀,还为康熙复立胤礽找到了绝佳的理由,即此前废太子胤礽的古怪行为都由老大魇镇所致。

相信许多看过影视剧《雍正王朝》的人,应该还对剧中老三举报老大,然后其他所有阿哥异口同声惊讶地喊出“魇镇!”的画面有印象。仿佛这件事除了老三,其他人都不知道。在历史上,这件事还真是只有老三才知道。因为替老大胤禔魇镇太子的蒙古喇嘛巴汉格隆,其实最早是老三手底下的人。而且,老三还一直都知道巴汉格隆会诅咒人性命的魇镇之术,于是在巴汉格隆被老大请走后,便派人一直紧盯着,并得到了后续的消息。

所以,老三举报老大魇镇这件事,细想起来对老三来说还是挺有风险的。因为康熙但凡多一点怀疑,就冲巴汉格隆同老三过往的关系,老三的政治前途兴许就被毁掉了。

针对老三冒险举报老大这件事的原因,人们往往有两种推测:一是老三心思缜密,富贵险中求,力争一口气送走老大,干掉一个夺嫡对手;二是老三心思单纯,他就是想为太子鸣不平,甚至冒着把自己搭进去的风险也要把二哥胤礽保出来。

纵观老三一生的命运轨迹,后者的推测似乎更为合理。

因为老三这一生在人心算计上的水平是很差的,而且老三能主动同康熙坦白自己与巴汉格隆的关系,也证明老三此前从未借助巴汉格隆进行过魇镇,更有可能的是学霸老三压根就不相信魇镇这类东西,毕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因此,老三这次举报老大,力保老二,应该还是在固守他年轻时那个“康熙活着就忠于康熙,康熙没了就忠于太子”的既定思路。

而且从结果看,康熙的最终判断似乎也是认定老三的目的就是单纯地保太子,所以他才会在转年将老三胤祉直接晋升为亲王,没有做任何处罚。封王那一年的胤祉33岁。

故事发展到此,这样一个看似与世无争的老三,究竟又如何卷进了“九子夺嫡”的乱局中了呢?

这里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康熙五十一年(1712),太子胤礽再次被废,并且康熙郑重声明决不会复立胤礽。在康熙的诸多皇子中,老大、老二全被圈禁出局,老三则成了夺嫡选手中年纪最大的皇子,且他还是亲王爵位,能力又拔得头筹。即便老三本来不曾想参与夺嫡,可气氛都烘托到这儿了,他怎么也得琢磨一下自己有没有机会继承皇位。

第二,康熙对老三异常亲近。根据《清圣祖实录》的记载,康熙晚年间,康熙先后去老三家里吃饭的次数达18次,是皇子中最多的;排在第二的老四只有11次。要知道以雍正修改史料的“良好习惯”,能出现这样一组数字对比,那康熙大概率真的去过老四家11次,但康熙去老三家很可能不止18次。父亲的特别亲近自然也会助长胤祉的野心。

第三,老三开始有了自己的夺嫡班底,而且草创团队还都是康熙给的。康熙朝中后期,康熙陆续安排了许多学者到老三的门下同老三一起编书。在这些学者中,最出名的是陈梦雷,他是康熙朝早年间的进士,此外,还有不少翰林院的官员,如魏廷珍 等。甚至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还专门让老三在畅春园开了个叫“蒙养斋馆”的编辑室,专门负责编书。

老三当时主要编了两部书,第一部叫《律历渊源》,内容涉及音乐、历法、数学等多个方面。这部书的规模比较小,在康熙朝就编完了。

这第二部书就厉害了,叫《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古代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直到康熙驾崩都没编完。也就是在编这部书的过程中,老三大量吸纳各种文人进入他的图书编辑室里,此外还有一些官员就干脆把这条路线当成自己晋升的捷径。用当时的人的话说就是:

王总裁集成馆书局,延揽名流,游其门者通显可立致。

所以此时的老三,年纪、爵位占优,又有了一票自己的班底,因此,很多官员也自然在观望,老皇帝到底会不会把大位传给老三呢?甚至在这期间,还出现了一起特别有意思的诈骗案。

康熙五十五年(1716),有个叫孟光祖的人,他自称是老三胤祉的门人,到处招摇撞骗,去找各省的督抚索要钱财。有的督抚发现了他是骗子,可也不敢上奏,因为怕得罪老三,让老三觉得他们是故意泼脏水;而有的督抚则是宁可信其真,还真就给了他一些礼物。于是,孟光祖就这样一路骗到了直隶,才被当地官员给举报了。

我们可以猜猜接到举报后的康熙是什么样的反应呢?震怒吗?不,是对老三无比爱护。

当时康熙一边叫刑部严加审问孟光祖,另一边则叫来和老三一起编书的翰林院官员说明情况,并明明白白地告诉与老三相处时间最长的魏廷珍:

每日与三阿哥一处修书,若有此事,即当以身命保之。

三阿哥的为人你最清楚,即便这事是真的,你也要去写折子以身家性命来保全三阿哥。这件事的结局就是,康熙把孟光祖和那些受了骗的有意结交皇子的督抚都惩治了一圈,老三本人是一点事也没有。

非但如此,老三在康熙晚年间所受的恩宠还在不断上升。比如康熙五十八年(1719),老三曾代表康熙前去祭天;康熙五十九年(1720),老三的嫡长子弘晟又被康熙加封为世子。

然而,这些种种巨大的优势就能证明康熙有意传位给老三吗?还真就未必,康熙应该是没这个打算的,因为老三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他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已经差到了几乎难以参与到政治游戏之中的地步。

而且,老三虽然有了自己的班底,但他的政治班底其实仍约等于零。我们可以捋一捋朝廷内的几股势力:首先,朝内的满洲勋贵仍然是力挺“八爷党”的,老八不行了,就挺老十四,反正没来老三这边;其次,早期可以和满洲勋贵掰手腕的“太子党”残余势力全被老十三胤祥接收了,并暗地里转到了老四胤禛的手中;最后,老三本来最有可能笼络的汉人官僚,又因为老三的亲信陈梦雷和汉人官员领袖李光地是死对头,导致老三连这最后一股势力也没笼络到。老三若是想靠书馆里那几个编书的去争天下,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最关键的是,老三连这几个编书的都没能控制好。比如陈梦雷,此人虽是老三的亲信,但其实是个首鼠两端的货色。陈梦雷在康熙晚期就托人做了个“天降大位”的祥瑞牌位,然后居然把牌位的名字空了出来,没写。等雍正登基之后,陈梦雷转手填了个雍正的名字就给进献上去了,并说这是新发现的祥瑞。不过雍正心里清楚得很,谁不知道你陈梦雷是三哥的人,拿这么个东西哄傻小子呢?雍正在收到礼物后,甚是“满意”,当即就把陈梦雷抓起来给发配了。

所以,一个连自己的编辑室都管不好的人,又怎么能把江山托付给他呢?这一点,康熙应该比我们看得更清楚。其实老三自己也很清楚,于是,在康熙驾崩的那一夜,听到老四继位的消息后,他在和老八密语几句之后,便率先跪下给老四雍正磕头了。只是老三没想到,他的低姿态并没能换来一个好结局。

三、挣扎的迷雾

雍正继位之后,送给老三的下马威必不可少,“三板斧”这就接连砍来了。

第一,打压政治地位。雍正先封了老八、老十三为亲王,并且任命两人为总理事务大臣。让两人不但从爵位上同老三持平,甚至还在行政上压了老三一头。更绝的是,雍正还专门安排老三先行去给康熙守陵,暂时把他踢出了权力中心。

第二,拆散政治班底。雍正立刻就把老三从还没编完的《古今图书集成》的编辑室给踢了出去,转而安排了亲信蒋廷锡去接班。并且,雍正还把自陈梦雷以下,和老三有关系的人都给处理了,重新安排了新的翰林院官员去接手相关工作。

第三,敲打家庭成员。借助一起常见的敲诈案,雍正直接革除了老三长子弘晟的世子身份,把他降成了闲散宗室。

雍正的“三板斧”砍下来,直接把老三给砍蒙了,本就不擅长搞人际关系的他,这下子更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和这位皇上四弟相处了。

老三一到雍正朝就惨遭打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老三对老四有法理上的威胁。比如,老四自己成功继位的优势是年纪大、爵位高,但老三在这方面的优势更大,老三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雍正继位的合法性的重大威胁。同时,老三还有自己的政治势力,但是又偏弱,所以他不像同样是威胁的老八,老八因为势力庞大,雍正就只能先拉拢试试看。老三则实力有限,当然一开场就得敲打住。

第二,这大概率是因为老三年轻时得罪了老十三。侮辱亡母,老十三肯定是一直记恨老三的。十三弟的仇人,自然就是老四的仇人了。所以即便是为了安抚老十三的情绪,也得收拾老三。

然而老三的人生悲剧,还不止于此。

雍正四年(1726),当时雍正已经干翻了老八,就问老三该怎么给老八定罪。可是,这种问题你让老三怎么回答?作为兄长,难道要说杀了老八吗?他说不出口。可若是定得轻了,谁知道你雍正到底想怎么样?然后老三就迟疑了,而就在短暂的犹疑之间,雍正的脸色瞬间就不好看了。

老三回去之后越想越怕,极为担心自己这位多疑的皇上四弟,怕不是把自己也当成了老八的同党了吧?于是,老三连忙上奏雍正,至于这折子里的内容,那真是卑微到尘埃里了,开篇就是:

臣允祉谨奏……臣未奏明实情,未尽竭诚之心,至使主子怀疑,乃是背离主子,忤逆上苍之人。

最后收尾又是:

臣允祉乃一奴才,忝为人兄,竟敢如同主子之手足。主子如何想,谕旨如何言,我就如何遵照而行。此外再无他言。伏乞主子阅讫批还。若无主子圣明奇恩,我岂能存活至今。

老三毕竟是哥哥,他这么卑微地跟雍正说话,我们旁人读着就已经相当难受了。

可再看一下雍正的回复,我们可能更能感受到帝王的凉薄。雍正的答复先是:

朕含泪阅之,大为赞赏。

看着还不错是吧?但之后雍正又挖苦老三道:

只是阿哥原本善于说谎哄人。

最后,雍正还扬扬得意地总结陈词说:

欣喜阅之,畅快之至,感激不尽!

我们也不知道雍正是怎么做到在含泪的同时又欣喜畅快的,总之,这里的雍正是不厚道的,这就是在肆意侮辱老三。雍正自己也曾评价说他三哥是个“心胆尚小” 的人。那雍正明知道人家心胆小,还如此欺辱,多少有些过分了。

这还只是雍正四年的事,两年后,到了雍正六年(1728),老三就更惨了。老三早年间辛苦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到了这一年终于刻印完毕。一共刻印了两个版本,高级版是用绵纸印的,有19套;低级版是用竹纸印的,有45套。结果,雍正把高级版送给了老十三、老十六、老十七,还有张廷玉、岳钟琪等人,甚至连年仅8岁的福惠阿哥 都有一套高级版;轮到老三就只送了一套低级版,这可是老三耗费多年的心血,最后也是敷衍了事。

就在这个当口,老十七允礼跑来查老三的账了。他说老三曾勒索过手下的门人,气得老三破口大骂,连你老十七都欺负到我脑袋上了?我不只是你老十七的三哥,我还是当今皇上的三哥呢!老十七,你休要欺人太甚!如此一来,老三是骂痛快了,可他就没想过,这老十七敢来查他,肯定是背后有人撑腰的。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常务副皇帝”老十三。于是,老十三直接上奏参了老三一本:

自称皇上之兄,狂肆无礼。又将办理公务之王、大臣痛加诃诋,毫无忌惮。悖理营私,罔顾大义,请敕下宗人府严加议处。

老十三状告老三,我们拿脚都能想出来雍正会怎样进行裁决。果然,雍正宣判老三的亲王爵位降成郡王,比老十七都矮了一截。

但不久后却有一个意外情况出现,就是宣传雍正弑父杀弟的“曾静案” 爆发了。彼时雍正的心思就全扑在洗脱自己的污名上了,在雍正七年(1729)他还出版了清朝名著《大义觉迷录》来为自己的种种传闻进行解释说明,同时为了配合《大义觉迷录》的出版,雍正还在当年恢复了老三允祉的亲王爵位,以此来表示自己对兄长还是很不错的。

可好景不长,雍正八年(1730)二月,老三允祉的爵位刚被恢复,老十三就在五月份去世了。雍正受不了打击,痛哭流涕。可老三允祉却不一样,他和老十三本来就是对头,因此老三不但在丧礼上面无哀色,而且在丧期内还经常迟到早退。最终,雍正在盛怒之下,也管不了自己在社会上的名声了,当即发布长文,历数老三从小就说话费劲等种种“罪过”,之后又命令宗人府的全体王公属员以最高级别的标准,加班加点地开会给老三定罪。最后,就在老十三去世的当月,雍正就定出了老三的10条大罪,并在夺去了老三的爵位后,圈禁他到景山反省去了。

两年后,雍正十年(1732),老三死在了景山,终年56岁,总算是结束了他自己这别别扭扭的一生。之后,在乾隆二年(1737),乾隆宣布恢复他三大爷允祉的亲王爵位,还给了一个颇有意味的谥号——“隐”。老三胤祉若是泉下有知,会想着自己这一辈子若是真能“隐”起来就好了。可惜一身的才华最终也躲不开政治旋涡的诱惑与冲击,他的人生,总归是以悲剧收尾的。

注释1:见《世宗宪皇帝上喻旗务议覆》卷八,四库全书本,第8页a。

注释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朱批奏折,允祉奏,无朝年,第212号;转引自杨珍:《满文密折所见诚亲王允祉与雍正帝胤禛》,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日本东方学会、大东文化大学编《第一届中日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第443页。

注释3:费扬古,满洲正白旗人。曾参与平定吴三桂的叛乱,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任抚远大将军,次年随康熙征噶尔丹,在昭莫多(位于今乌兰巴托东)大败准噶尔军。后还京师,进一等公。

注释4:魏廷珍,康熙五十二年进士,授编修,后官至工部尚书。

注释5:见《博野县志》卷六,《儒林》,新华出版社,1996,第9页a。

注释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初五日,中华书局,1984,第2365页。

注释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奏折,允祉奏,无朝年,第212号;转引自杨珍:《满文密折所见诚亲王允祉与雍正帝胤禛》,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日本东方学会、大东文化大学编《第一届中日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第443页。

注释8:同上书,第444页。

注释9:同上。

注释10:同上。

注释11:同上书,第445页。

注释12:“允祉从前过恶多端,不可枚举。但因其心胆尚小,未必敢为大奸大恶之事。”(《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

注释13:雍正皇帝第八子。

注释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起居注册》(第三册),雍正六年二月初二日,中华书局,1993,第1761页。

注释15:秀才曾静读吕留良遗作,深受反清复明等思想的影响,反对清朝的统治。雍正六年,曾静派门人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其造反,被岳告发下狱。审问后,雍正将该案相关上谕、曾静的口供及忏悔之言集为《大义觉迷录》,并将曾静免罪释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