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初次接触东野圭吾的作品,是通过由他的小说《侦探伽利略》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感叹福山雅治英俊如昔的同时,也被剧中不可思议的离奇情节及崭新诡计所吸引。出身于理工科的东野对于此类以科技为主轴的题材驾轻就熟,他充分运用物理、化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带领观众解开了一个又一个难解之谜。

然而,相较于被称为“工科推理”的《侦探伽利略》、“青春推理”的《放学后》、以及“调侃推理”的《名侦探的守则》等一系列作品,东野圭吾创作于1987年的《十一字杀人》却呈现出了迥异的风格。《十一字杀人》全篇用字简单,谜题虽然不够扑朔迷离,读来却一气呵成。特别是在娓娓道来、层层推进中,东野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性的挣扎与矛盾。看得出,东野圭吾想写的不仅仅是一部传统的推理小说,挖掘人性中的善与恶一向是他关注的焦点。

这原本只是一次普通的旅行。在某运动中心的社长山森卓也的牵头下,一行十一人登上了一艘游艇,扬帆起航开始了Y岛之行。乘客中包括山森社长的妻子、女儿、外甥女、弟弟等一众亲属,还有运动中心的工作人员与会员、收集写作素材的自由作家川津及其助手——女摄影师新里。途中由于受到海浪冲击,船体进水,船上的十一名乘客中,有十人漂流到附近的无人小岛,并被路经该处的渔船所救。但另一名乘客则由于摔倒在岩石滩上而不幸身亡,死者是自由职业者竹本幸裕——悲剧就此拉开序幕。返回东京后,参加那次旅行的成员开始接二连三的死于谋杀,而作为第一个被害人川津的女友——身为推理小说作家的“我”开始着手调查这一系列谋杀案,并最终揭开了隐藏在那次游艇之行背后的黑暗真相……

然而,当一切水落石出之后,解开谜团后如释重负、豁然开朗的感觉并未如期而至,小说留给读者的是一种沉重与窒息感。小说中的出场人物,似乎都很难简单地用善或者恶来评判。见死不救的众人好像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面对狂暴的大海能够奋身一跃、舍身救人的勇气的。当现实已经没有给人留下任何退路与选择的时候,在对生存的渴望之下,一切用来约束人性本恶的道德、法律将全盘崩溃。在这种前提下,以山森社长为首的那些人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顺理成章地选择了把他人的生死置之脑后。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们也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人所不齿的,所以他们在自保之余,更以牺牲别人的生命、不惜犯法(隐瞒金井的杀人行为)来保全自己的名誉。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命、名誉不受侵害,这些平时衣冠楚楚的男女们,无论内心有过如何的矛盾挣扎,最终站在了同一阵线上。对于这样的一群人,绝大多数读者会感到不屑与鄙视吧。但是,如果换成是我们自己呢?如果当时我也在场,我会怎么做呢?我真的有勇气不顾自己的安危、跃入大海救人吗?当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我不知道有几个人能够毫不犹豫地做出肯定的回答。

至于竹本幸裕,如果仅仅从结果上来看,他似乎是个受害者。在众人面对恶劣的天气情况,而对落海的同伴采取不作为的态度时,他选择了冒险救人,姑且不论他是出于何种动机,能够冒着生命危险跳入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份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当天平的一端摆放着自己的生命时,金钱、美色、地位、名誉,这一切的一切都会显得无足轻重。但是,竹本却毫不犹豫地跳下大海,救起了金井,最后却被残忍地谋杀了两次。然而,对于他的死亡,读者却无法产生同情感,因为他的救人行为是附带了不甚光彩的条件的,希望以此换取金井的女友——志津子的肉体,很明显,这种乘人之危、觊觎别人肉体的行为绝对是与“善”背道而驰的。而且,虽然他对志津子的肉体竟然如此渴望,以至于可以赌上自己的生命。但是,他的这种渴望绝非出于爱情,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你只要陪我一个晚上,我就绝对不会再出现在你的面前!”在竹本幸裕的身上同时体现出勇敢、执著、卑鄙、对爱情不忠等充满矛盾的特质,令读者对这个人物爱恨两难。

竹本幸裕的女友荻尾冬子是书中另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在得知男友真实的死因后,她毅然决然选择了复仇。虽然男友曾经以救人为条件希望获得另一个女性的肉体,但是,冬子却认为“他要求的只不过是你的肉体,并不是你的心。那些自己什么都不做,却还要指责他卑鄙的人才是最无耻的。”在一般女性看来无法原谅的行为,冬子却能坦然接受,并为自己男友的行为寻找出合理的解释。所谓爱情的排他性,在她的身上似乎并没有得到体现。她对竹本充满了由衷的爱慕,不惜以身试法,展开了一系列谋杀活动。冬子毫不犹豫地杀死了好友,也就是主人公“我”的男友川津,之后假借帮助“我”一起探究真相为名,借机接近其他参加了游艇之行的成员,并将他们残忍地一一杀害。从这些死者的死状来看,冬子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冷血杀手。一方面,为了为自己心爱的男友复仇,她夺走了好友爱人的生命、对她隐瞒了真相、并在好友的饮料中下安眠药,让她为自己充当时间证人。另一方面,面对好友对于自己的信任、面对两人之间真挚的友情,她又充满了自责与内疚。所以,在得知自己只不过是冬子复仇计划中的一枚棋子之后,“我”才会依然坚信川津死后陪伴自己一起伤心难过的冬子,“她脸上悲伤的表情绝对不是假的,她真挚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失去恋人的好友的同情”。

小说中每一个出场人物的身上,似乎都有可恨之处,同时又有值得原谅、同情的地方。然而,我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人性最本质的恶和那种毫无力气的挣扎。现实中,那场海上发生的灾难将平常秩序下衣冠楚楚的人们彻底解剖,让我们看见自己文明化的躯壳里善恶纠结的本性。所以,当读完整部作品、了解了所有的真相后,我并没有产生阅读其他推理小说、找出真正凶手后的那种快感,我的感受与书中的主人公如出一辙,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空虚与沉重感,“不管明天发生什么事——现在,我只想好好睡上一觉。”

译者

2009年仲秋于上海 [1]

* * *

[1]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国的著名侦探小说作家。《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是她1933年的作品。

>